作者: 宋亦桐
銀行可轉債的“轉股難”僵局,讓眾多銀行在資本補充之路上步履維艱,然而,有一家銀行卻實現了破局。不久前,成銀轉債提前三年完成摘牌,轉股率高達99.94%,成為中西部首家通過可轉債強贖補充資本的銀行。這一突破夯實了成都銀行核心一級資本,也在資本市場引發強烈關注。那麽,為何是成都銀行成功突圍?“補血”之後,又會對業務帶來哪些助益?
罕見強贖
在銀行可轉債領域,多數轉債深陷“轉股難”泥沼,近日,成銀轉債正式摘牌,成為少數成功“功成身退”的銀行轉債。時間回溯到2022年4月6日,彼時,成都銀行發行的80億元可轉債於上交所掛牌交易,命名為成銀轉債。該轉債設定了有條件贖回條款:一旦成都銀行股票在連續30個交易日裏,至少有15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不低於當期轉股價格的130%(含130%),贖回機製便會啟動。
成銀轉債的轉股期長達六年,初始轉股價為14.53元/股,隨後經多次調整後,最終定格在12.23元/股。2024年11月7日—12月17日成都銀行股票連續29個交易日內有15個交易日收盤價格不低於成銀轉債當期轉股價格12.23元/股的130%(含130%),已滿足成銀轉債的贖回條件。
根據成都銀行披露的信息,截至2025年2月5日(贖回登記日),共有79.95億元成銀轉債成功轉換為成都銀行股份,轉股率高達99.94%。此次轉股累計產生了6.26億股新股,占成銀轉債轉股前成都銀行已發行股份總額的17.34%。而剩餘未轉股的成銀轉債餘額僅為約491萬元,在發行總額中所占比例為0.06%。成都銀行此次贖回兌付金額為494.1萬元(含當期利息)。成都銀行表示,本次成銀轉債提前贖回完成後,公司總股本增加至423843.5356萬股,短期內對公司每股收益有所攤薄,但從長期看,增強了公司的資本實力,有利於公司可持續發展。
“我行之前發行了80億元可轉債,轉股規模超79億元。”另據成都銀行董事會辦公室相關人士介紹,“股價表現好,達到發行價的30%以上才能觸發強贖條件。可轉債從債券轉成股票之後,相當於補充了我行的核心一級資本,我行也是中西部首家實現可轉債強贖補充資本的銀行。”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成都銀行的可轉債成功轉股,不僅充實了該行的資本金,為其擴大資產規模、增加營業收入以及提升利潤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增強了風險防範能力,確保符合監管的各項指標要求,這將有助於成都銀行在未來實現更加穩健的發展。
上市銀行的轉債難題
回顧近幾年銀行轉債的退出曆程,“轉股難”成為棘手難題,受銀行股長期低迷的影響,眾多上市銀行隻能選擇到期兌付轉債,成功實現強贖退出的轉債屈指可數,2024年以來,僅有蘇行轉債、成銀轉債觸發了強贖條件。
不久前,發布了《關於“蘇行轉債”贖回實施的第七次提示性公告》,自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1月21日,蘇州銀行股票價格已有15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不低於蘇行轉債當期轉股價格6.19元/股的130%(含130%,即8.05元/股),根據相關約定,已觸發蘇行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根據安排,截至2025年3月6日收市後仍未轉股的蘇行轉債將被強製贖回。本次贖回完成後,蘇行轉債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摘牌。
銀行可轉債的期限通常為六年,根據監管規定,銀行可轉債發行結束之日起6個月後,投資人可選擇將其轉換為普通股,剔除已實現退出的可轉債,目前還有12隻銀行可轉債正在掛牌交易。從各大銀行公布的可轉債數據中,能更清晰地看到轉股情況的差異。中信轉債轉股相對較高,截至2024年末,尚未轉股的中信轉債金額為70.3402億元,占中信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為17.585050%;尚未轉股的金額占南銀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為52.6820%。
從其他可轉債的表現來看,轉為A股普通股股票累計轉股股數占齊魯轉債轉股前該行已發行A股普通股股份總額的5.5484%;累計轉股數占比則為2.0076%;而、、、、、、7隻可轉債的轉股情況較為冷清,轉股率均不足0.01%。
過往能觸發強贖實現可轉債退市的銀行也並不多,2015年牛市期間,市場整體行情火爆,、、正股股價持續上漲,使得可轉債達到強贖條件,大量投資者將可轉債轉股,實現可轉債退市。、、也因2019年股市的一波強勢行情,陸續觸發可轉債強贖。2023年,蘇銀轉債通過強贖成功實現了債轉股。
而大多數銀行可轉債累計轉股占發債總量的比例並不高,對此,有銀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可轉債轉股率與投資者構成、股價表現等因素相關,轉股率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對轉股收益前景預期偏低。此外,與發行時間也有一定關係,不同發行時間二級市場、正股股價表現都會有差異。
2024年,A股銀行板塊成為大贏家,全年股價增長超40%,、等多家銀行股價上行,收盤價與轉債轉股價縮小了空間,也有銀行股價表現超過轉股價,提升了投資者轉股比例。
那麽,股價攀升能否扭轉銀行轉債難現狀?在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看來,盡管2024年銀行股股價攀升帶來了積極影響,但當前多數銀行轉債的轉股比例仍然較低。銀行轉債轉股情況還受到多種因素製約。一方麵,銀行股股價的後續走勢存在不確定性,若無法持續保持高位或出現下跌,轉股動力可能再次減弱;另一方麵,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投資者對銀行未來發展的預期等,也會影響投資者的轉股決策。
在支持實體經濟、加大信貸投放的大趨勢下,商業銀行普遍麵臨資本補充壓力,除了可轉債之外,近年來銀行通過其他途徑實現資本補充的節奏也明顯加快。iFinD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內,各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1.79萬億元,規模同比增長近四成,其中,國有大行和股份行是發行的主力軍,占比超80%。2024年,國內首單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券發行落地,隨著達標進程推進和資本市場加速建設,後續TLAC非資本債券也有望成為銀行補充資本較為主流的方式之一。
為什麽是成都銀行
可轉債強贖落地,也引發市場對成都銀行的關注。在眾多銀行中,為何偏偏是它?這背後有著地域、業績支撐、股價表現等多方麵深層次原因。
2018年1月31日,成都銀行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為四川省首家上市銀行、全國第8家A股上市城市商業銀行。彼時成都銀行規模尚小,營收不足百億,歸母淨利潤不到40億元,資產規模也在5000億元以下。
但此後,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政策利好的東風,成都銀行開啟高速發展征程。短短幾年間,總資產、存款、貸款等主要經營指標全部實現翻番。直至2023年6月末,成都銀行以10282.51億元的資產規模成功躋身全國“萬億級”城商行行列。2018—2023年,成都銀行的營業收入也從115.9億元提升至217.02億元;歸母淨利潤從46.49億元增長到116.71億元。
可以看出,在登陸資本市場後的幾年中,成都銀行實現了從數百億到數千億,再到突破萬億規模的快速增長,展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高速的業務增長與規模擴張,使得市場對成都銀行未來發展預期向好,反映在股價上,也為可轉債強贖創造了基礎條件。2024年,在銀行板塊表現強勁的背景下,成都銀行股價全年漲幅超60%,使得該行股票價格在一段時間內連續高於成銀轉債轉股價的130%,觸發了強贖條款。
同時,成都銀行在分紅上也頗為“大方”,2021—2023年,每股分紅金額分別是0.63元、0.77元和0.9元,且是繼後,第二家將“每年現金分紅比例不低於30%”寫入公司章程的A股上市銀行。高分紅在二級市場上對股價形成支撐,也促使可轉債投資者更願意轉股。
王紅英認為,隨著規模達到萬億級別,成都銀行的業績增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宏觀經濟環境、息差收窄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成都銀行需要在管理上作出相應調整。如果沒有此次可轉債的成功轉股來增強資本金,該行在資本充足率方麵可能會麵臨更大的壓力,從而在業務擴展和市場競爭中遭遇更多挑戰。
數據顯示,在總資產快速擴張的情況下,成都銀行資本補充的壓力亦是迫在眉睫。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成都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以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4%、9.11%以及13.4%,在A股上市銀行中排名位於尾部。
“補血”之後
實現資本“補血”,對成都銀行而言是一場及時雨。
業績表現來看,在2024年,成都銀行此前的高增長態勢開始出現變化。2024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速一路下滑,由6.27%降至4.28%,進而再降至3.23%。在歸母淨利潤方麵,2024年一季度和上半年,雖仍維持雙位數增長,但增速逐期放緩,分別為12.83%、10.6%。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該行實現歸母淨利潤90.3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82億元,增幅達10.81%,有所回暖。
在過往的發展中,成都銀行憑借“對公業務”這一標簽出圈。根據Wind數據測算,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成都銀行企業貸款及墊款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超80%;對比2018年與2024年上半年末的財報數據也可以發現,該行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投向最為突出,占比從18.44%躍升至44.51%,成為推動成都銀行信貸擴張的核心動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批發和零售業”,2018年貸款投向占比為3.78%,到2024年上半年末占比僅為7.79%,相較2023年末的8.53%反而出現下滑,在信貸擴張中的作用也相對較弱。然而,過度依賴對公業務,雖帶來規模的快速擴張,卻也容易導致業務結構單一,對資本充足情況造成消耗。
“成都銀行可利用資本補充的契機,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王劍輝建議,成都銀行應加大對消費貸、個人經營貸等零售業務的投入,豐富零售產品體係,提高零售業務在貸款中的占比。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如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汙染治理等領域。探索發行綠色債券、開展碳金融業務等,拓寬綠色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除了傳統的信貸業務外,成都銀行還積極強化中間業務收入,”王紅英認為,同時,需要在數字科技創新、綠色信貸、科技行業貸款及新零售等方麵加大投入和創新力度。通過全麵提升綜合金融業務能力,尤其是在新興行業和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成都銀行有望實現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前景。
對於資本補充之後的業務發展規劃,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夯實成都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為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提供充足準備。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