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裝句(文言文倒裝句的用法歸納)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文言文倒裝句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文言文倒裝句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倒裝句怎麽判斷
簡而言之:就是這樣的
1)用“者……也”表判斷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3)用“者”表判斷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否定副詞)表示否定判斷
6)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2)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3)用“於”或“受......於......”表被動
【特別提醒】“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不表被動
這種情況在現代漢語裏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麽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1)主語的省略
2)賓語的省略
3)介詞的省略(常省略“於”、“以”)
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餘、吾、爾、自、之、是】十動
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①賓語在動詞前麵
格式:主十賓【安、胡、何、曷、孰、誰、奚、惡、焉】十動?
②賓語放在介詞前麵
格式:主十賓【安、胡、何、曷、孰、誰、奚、惡、焉】十介十動?
③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Eg:一言以蔽之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Eg: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麽罪過呢?”
⑤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
Eg: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①格式:動十以十賓
Eg: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複講述”
②格式:動十於(乎,相當“於”)十賓
Eg:使歸就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
③格式:形十於十賓
Eg: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①格式: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Eg: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複命的人”
②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Eg:馬之千裏者(《馬說》)譯文:“千裏馬”
③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④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
Eg: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誌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⑤數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後麵。格式:中心語十數量定語
Eg: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麵,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麵。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麵,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後麵,(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3)的"還者"是修飾中心詞"戰士"的。(4)的"師"是中心詞,前麵定語?quot;彼童子",後麵定語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師"的前後都有定語。
(二)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麵。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賓語提前
這樣的句子必須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條件,賓語就可以提到動詞之前。如: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鍾山》)
(2)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詞是"不、莫、未"。(1)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動詞是"欺",賓語是"餘"。(2)是"這個世界真渾濁,不能理解我";"知"是動詞,"餘"是賓語。(3)是"當時的人並不認可他";動詞是"許",賓語是"之"。(4)是"但是這樣還不能做王,沒有這樣的事";動詞是"有",賓語是"之"。
2、疑問句賓語提前
這種倒裝句式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是個疑問句,而且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疑問代詞賓語就得提到動詞前麵去。
(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疑問代詞都是"何",這個"何"就提到了動詞前麵。(1)是"操何"(帶來了什麽),(2)是"在安"(在哪兒),(3)是"為何"(做什麽),(4)是"有何"(有什麽),(5)是"至何"(到哪兒)。
3、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
這種句式,也必須是疑問句,
(1)宋何罪之有?(《公輸》)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動詞"有"在賓語後麵,賓語在前麵,動詞和賓語之間有"之"。"何"是定語。(1)是"宋國有什麽罪?"(2)是"有什麽功勞?"(3)是"有什麽簡陋呢?"
動賓倒裝句主要有否定句賓語提前、疑問句賓語提前、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這麽三種情況。還有一些別的情況。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輔佐自己"。"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浪淘沙》)""多情應笑我"是"應笑我多情",賓語"多情"也提到了賓語的前麵。
此外,還有其他的辦法組成倒裝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quot;這裏不是用"之"幫忙,而是用"一"幫助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麵去。
(三)介詞短語倒裝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有兩種情況。
1、介詞短語後置句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麵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麵。"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麵,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麵,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1)是"故臨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時月限",(4)是"鄭商人弦高將於周市"(鄭商人弦高將在周這個地方做買賣)。
2、介詞賓語前置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還包括介詞短語本身倒裝。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總是在前麵,介詞賓語總是在後麵。可是有時候,介詞在後,介詞賓語在前,跟動賓倒裝句的情況很相似。這就是介詞賓語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
(3)問:"何以戰?"(《曹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