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家振 武漢報道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落實和優化休假製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方麵,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近年來,我國馬運動產業明顯被激活。發展現代馬產業,對於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民增收,培育體育和文旅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楊智建議,以賽馬賽事為龍頭,推進我國馬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楊智。受訪者/圖)
“現代馬產業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文化底蘊的產業,也是一個能夠帶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領域。”楊智表示,馬運動產業鏈條長、涵蓋麵廣,涉及馬匹繁育、賽事組織、文化旅遊、休閑娛樂等多個方麵,具有強大經濟帶動力和消費拉動力。
現代馬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據了解,隨著現代馬產業快速發展,馬的養殖區域由傳統草原牧區向經濟發達地區城郊延伸,飼養方式也從傳統放牧模式逐步向舍飼圈養為主的規模化養殖轉型。
農業農村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此前印發的《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現代馬產業發展的框架和體係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馬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幅提升,形成相對完備的現代化育種、高效養殖、診療保健、疫病防控、調教訓練、性能測定、競賽表演、健身休閑、文化旅遊、產品加工和產業服務體係。
在楊智看來,隨著《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出台,近年來,我國馬運動產業明顯被激活。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各級馬業協會約160餘家,馬術俱樂部約1500餘家,賽馬場約30餘個,馬術運動愛好者超過8000萬人,已形成一定的群眾基礎與社會認可。
不過,楊智分析認為,盡管我國馬運動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賽事組織水平有待提高,賽事市場培育力度不足,國產馬匹品種改良進展緩慢、馬匹價值偏低,馬產業鏈延伸等關鍵領域存在空白等。
《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也指出,新時期,我國現代馬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還麵臨不少挑戰和困難,具體包括馬品種資源挖掘利用不足、生產方式整體落後、產業鏈各環節聯結不緊密、市場培育尚不成熟等。
“馬飼養環節與馬術運動、體育健身、民族文化、休閑旅遊、保健康養等利用環節缺乏有效的銜接機製。”《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表示,馬產業發展在帶動鄉村振興和農牧民增收中的潛力需進一步挖掘。
建議打造賽馬賽事試點城市
據了解,為更好地促進現代馬產業發展,將現代馬產業培育成農業農村經濟和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楊智提出了多項建議。
在製定國家馬運動賽事規劃及體係並開展賽事試點方麵,楊智建議,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馬術協會按以賽事來拉動馬運動產業鏈發展的定位,加強構建國家主導下的全國賽馬賽事體係,包括中國馬匹從初始參賽至高級別賽事的規則製定及體係建立等。全麵倡導使用國產馬匹,創建國家級專項馬運動會“中國馬運動會”,推動馬運動走向社會、走向市場。
完善馬術運動體係,大力推廣賽馬運動,組織開展賽馬賽事,是推動現代馬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按照“小步、分步、穩步”和“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依照即開型體育彩票和大型體育賽事競猜型彩票發展規律及監管要求,推進速度賽馬賽事試點工作。
對此,楊智建議,明確有條件的城市,例如武漢市作為符合即開型彩票要求的賽馬賽事試點城市,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建立製度和監管體係,不斷提高中國馬參賽比例,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常態化的賽馬賽事平台。鼓勵港澳台及海外馬迷成為國內賽馬會員及馬主,支持國內賽事向境外進行轉播,實現賽馬文化出海的目標。
楊智還建議建立國家馬匹服務中心及馬產業人才培育示範基地。在農村農業部和中國馬業協會支持並授權下,建立全國統一的馬種係認證中心、馬血統登記中心、馬性能測試中心、馬科技檢測基地及相關服務體係,助力中國馬提升價值走向市場。
同時,在教育部及人社部門支持下,從湖北武漢商學院“中國馬術協會國家馬術學院”開始,對產業鏈所需人才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學科、統一招生、統一考核、統一發證,形成人才培育及認證體係成果,再向全國推廣。
“所有從業人員都能持證上崗,有利於行業規範及賽事公信力建設,也是確保馬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工程。”楊智表示。
在推動馬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良性循環方麵,楊智建議相關部門將馬產業納入“十五五”規劃重點支持特色產業,出台相關支持政策,聯動國際激活國內巿場,使其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產業。
楊智表示,建議加快建立國產馬匹現代化繁育體係,針對運動馬、休閑騎乘馬、醫療康複用馬等不同需求,優化養殖結構,打造“中國馬”賽事品牌。同時,探索“馬術+文旅”“馬文化+教育”“馬產品+康養”等新模式,打造馬主題旅遊線路、民族馬術賽事品牌,挖掘曆史馬文化資源(如絲綢之路馬幫文化),建設馬文化博物館。
(編輯:石英婧 審核:童海華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