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吳敬璉,中國經濟學家。1984~1992年,連續五次獲中國“孫冶方經濟科學獎”。2003年獲得國際管理學會(IAM)“傑出成就獎”;2005年獲“中國經濟學獎傑出貢獻獎”。

人物經曆

1930年1月24日,出生於南京,年幼多病;

1931年7月,父親吳竹似去世;

1933年1月,母親鄧季惺與陳銘德結婚;

1936年,進南京山西路小學讀書;

吳敬璉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1937年,抗戰爆發,舉家西遷至重慶,在精益小學借讀一學期後,進巴蜀小學;

1941年,進重慶南開中學;

1942年,轉學成都高琦初中;

1944年,考入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高中部;

1945年,抗戰勝利,隨金陵中學遷回南京,父母所經營的《新民報》成為擁有南京、重慶、成都、上海、北平等五地八刊的國內最大民營報業集團;

1947年,患上肺結核病,被迫停學;

1948年南京金陵中學畢業;

1948年10月,隨母逃亡香港,待船去解放區;

1949年4月,回到北平,肺病複發,住結核病醫院;

1950年入金陵大學(1952年並入南京大學)經濟係,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轉入上海複旦大學經濟係;

1952年,肺病再犯,住療養院,結識金陵女大兒童福利係學生周南;

1952年9月3日,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金陵大學並入南京大學,經濟係調整至複旦大學經濟係;

1953年,大學畢業,因肺病未愈,留校一年;

1954年,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為兼任研究員冀朝鼎、薑君辰等作助手,後跟隨援華的蘇聯財政專家阿ⷧ•⧈𞦛𜧠”究企業財務問題;

1955年到1956年跟阿ⷧ•⧈𞦛𜯼Œ研究企業財務和國家財政問題。1956年到1957年參加全國範圍的體製調查和體製改革研究。

1956年6月,與周南結婚;

1957年,因為犯有在青年中宣傳《在橋梁工地上》、《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這類“右派小說”等“嚴重右傾”錯誤,受到黨內嚴重警告的處分;

1959年4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討論會”;

1960年5月,《經濟研究》刊出《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這是第一篇產生較大影響的長篇論文;

10月,參加孫冶方組織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寫作班子;

1961年3月,參加中央宣傳部舉辦的毛澤東《政治經濟學讀書筆記》學習班,參加於光遠領導的《政治經濟學》寫作組;

1963年初夏,長女吳曉蓮出生。

1976年以後,他進入了工作最緊張、成果最豐碩的時期。

1983年至1984年7月一度赴美國耶魯大學進行調查研究。

現工作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為當代中國傑出經濟學家,著名市場經濟學者,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人民網》專欄作家、專家 。2011年獲“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公共經濟學家殊榮。

工作曆程

1954-1984年中國科學院(後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55-1956年跟後來在柯西金時期成為著名改革派經濟學家的前蘇聯專家阿ⷧ•⧈𞦛𜥭𘧿’,研究企業財務和國家財政問題

1956-1957年參加全國範圍的體製調查和體製改革研究

1957-1974年12月3日,師從顧準研究經濟學。老師顧準留給病床前的學生吳敬璉最後一句話,“中國的神武景氣終將到來”,“待時守機”

1979――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79年開始,把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向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經濟發展的曆史和現實的比較研究方麵。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 逐步形成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體製改革的目標模式的想法

1982年和別人合寫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經濟屬性和商品經濟屬性》和《試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調節方式》等文章,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屬性

1983――1984年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係和社會政策研究所做訪問研究員

1983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1984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4-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幹事

1986-1987年國務院經濟改革方案辦公室副主任

當代中國傑出經濟學家 吳敬璉

1984年至今 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其中1984~1989年任常務幹事,1985~1990年任動態組組長

1985年至今《經濟社會體製比較》雜誌主編

1990年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評議會委員

1992年起《改革》雜誌主編

1994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96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研究員

1999年 匈牙利 布達佩斯高級研究所(Collegium Budapest),研究員

2007年吳敬璉等100名海內外英才分別摘取了2007十大係列英才稱號

主要職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

國務院經濟體製改革方案研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國際顧問理事會理事、國際管理學會會員

《經濟社會體製比較》雜誌主編

《改革》雜誌主編

研究領域

理論經濟學

比較製度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和政策

現代公司治理

市場經濟學

2005年3月,吳敬璉被授予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授獎理由如下:

吳敬璉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製定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

發展基礎理論,推動市場取向改革

吳敬璉始終鮮明地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主張。他和劉國光、董輔�i、趙人偉等經濟學家共同工作,在80年代初期創建了中國的比較製度分析學科。

運用這一學科的研究成果,吳敬璉通過分析和比較計劃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

1984年7月,吳敬璉參加由馬洪牽頭的《關於社會主義製度下我國商品經濟的再探索》的意見書的寫作,它肯定了商品經濟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並為其正名,得到了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對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作出了貢獻。方式的交易成本,論證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他在《論作為資源配置方式的計劃與市場》(1991)一文中表明,現代市場經濟無例外地是有宏觀經濟管理的市場經濟,或稱“混合經濟”。這種經濟以市場資源配置方式為基礎,政府等公共機構通過自己的調節和引導,修正市場失靈,優化資源配置。

1992年4月,吳敬璉向中共中央提出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我國經濟改革目標的建議。

1997年5月,吳敬璉撰寫的“把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研究報告,由他領導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向黨中央提交的“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研究報告,對確立我國的基本經濟製度和國有經濟布局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作出了貢獻。

1999年,吳敬璉負責國務院發展中心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課題研究,向中央提出了現代公司必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等一係列重要的政策建議。

2000年,吳敬璉提出要建立“好的市場經濟”,也就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市場經濟,警惕滑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坑。

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

1985年,吳敬璉提出企業、競爭性市場體係和宏觀調節體係“三環節配套改革”的主張。這套政策包括:企業從計劃的消極執行者轉變為自主的市場主體;形成能夠靈敏地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相對價格體係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改變行政當局通過下達指令性計劃直接在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和企業之間配置資源的體係,而以市場機製作為社會資源的基本配置者,政府隻是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進行需求總量的調節,以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

以吳敬璉為首提出的這種“整體改革”的主張,是我國理論界最具代表性的學派之一。

國有經濟調整與國企改革

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

在80年代中期吳敬璉提出,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並不是放權讓利,而是實現企業製度的創新;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方向,則應當是改組為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公司。80年代末90年代初,吳敬璉和他“整體改革學派”的同事闡明了現代公司及其治理結構,走到了企業和企業管理研究的前沿。沿著企業製度創新的方向,我國在90年代後期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法人治理結構)的觀念。吳敬璉關於確保所有者“在位”,防止“內部人控製”,確保董事會履行受托責任,確保董事會對高層經理人員的監督,對經理人員給予足夠的激勵,發揮證券市場在增強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等論述,對於深化企業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

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

90年代中期以後,吳敬璉對發展民營經濟的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1998年,吳敬璉向國務院領導提出應當以民營中小企業作為分流國企下崗職工、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主渠道;同時提出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1993~2004年他對浙江民營經濟發展進行過多次考察。他對溫州、台州地區發展民營中小企業作出的總結對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倡導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

倡導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

1988年,他運用現代政治經濟學中的“尋租”理論對轉軌過程中的腐敗現象進行分析,揭示了“官倒”等腐敗現象的實質,也為反腐倡廉指出了正確的途徑。

吳敬璉指出,建立一個什麽樣的市場經濟,是轉型時期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它的核心就是如何在大變革中力求保持社會公正。由此,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必須加快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建立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國家。

提出宏觀經濟政策建議

在縝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宏觀經濟政策建議

1984年12月,針對當時出現的經濟增長過熱、貨幣投放過多的情況,以吳敬璉為課題組向中央領導報送了《當前貨幣流通形勢和對策》的專題報告,提出必須對此製定總體對策,進行綜合治理。這份報告對1985年宏觀經濟調控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88年4月,針對在高通貨膨脹情況下實行物價闖關的決策,他提出《控製需求,疏導貨幣,改革價格》的研究報告,指出:在需求膨脹和待實現購買力大量積累的情況下,對價格作較大的調整和放開部分商品的價格,“是一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的選擇”,“有可能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除理論活動外,吳敬璉在經濟學和企業管理教育以及經濟學信息和知識傳播方麵的卓著成績也為各方麵人士所稱道。為了表彰他的貢獻,他曾在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五次獲得中國經濟學孫冶方獎;他的學術著作獲得了國家圖書獎、全國圖書獎等多種獎勵;2001年香港浸會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2003年國際管理學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授予他“傑出成就獎”。

主要著作

出版著作

著作名出版社出版時間
《駁“四人幫”對社會主義工資製度的誣蔑》廣東人民出版社1978年
《經濟改革問題探索》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年
蘇聯科學院出版社(俄文版)1990年

《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

(與周小川、樓繼偉等合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1988年

《中國經濟的動態分析和對策研究》

(與胡季等合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1987年中國經濟實況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吳敬璉選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論競爭性市場體製》

(與劉吉瑞合著)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
《1989年中國經濟實況分析》(與張軍擴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通向市場經濟之路》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
日本THE SIMUL PRESS INC.(日文版)1995年
《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
《市場經濟的培育和運作》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年
《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現代公司與企業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建設市場經濟的總體構想與方案設計》(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構築市場經濟的基礎結構》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
《何處尋求大智慧》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與張軍擴、劉世錦、陳小洪合著)⠀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公司治理結構、債務重組和破產程序:重溫1994年京倫會議》

(與周小川合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國企改革攻堅15題》(與陳清泰、謝伏瞻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改革:我們正在闖大關》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股票期權激勵製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與陳清泰合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
《十年紛紜話股市》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比較:以比較傳遞理念、思想和智識》中信出版社2002年
《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製度重於技術》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
《轉軌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吳敬璉自選集(1980-2003)》山西經濟出版社2003年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
《比較(4)》中信出版社2002年
《比較(5~9)》2003年
《比較(10~15)》2004年
《比較(16~21)》2005年
《比較(22~27)》2006年
《比較(28~36)》2007年
《比較(37~39)》2008年
《比較(41~45)》2009年
《比較(46~51)》2010年
《比較(52~57)》2011年
《比較(58~63)》2012年
《比較(64~66)》 2013年
《吳敬璉專集》(首屆中國經濟傑出貢獻獎獲獎者叢書)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
《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年
《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三聯書店2007年
《長安講壇: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長安講壇:第二輯》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
《長安講壇:第三輯》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
《從威權到民主: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青木昌彥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
《中國未來30年》(與俞可平合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宏觀經濟與地方產業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
《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影子裏的中國》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
《重啟改革議程: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與馬國川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改革共識與中國未來》 ⠯𜈨ˆ‡俞可平、芮效儉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

重要言論

⊙、什麽是人氣,人氣就是大眾之氣,大眾的利益需要什麽它就匯成了這個氣。

⊙、炒股票不是通過生產的發展創造財富而是把別人的錢放到自己的口袋裏,如果一個民族靠這個走向富強就像一個人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

⊙、要像解剖刀一樣冷冰冰地去解剖這個社會的經濟關係。

⊙、我夫人是幼教專家,有時候她對我就像對孩子似的。

⊙、身體不太好,渾身都是病,除了一顆火熱的心。

⊙、現在有許多進入中等階層的人,忘掉了自己的公民責任,沒有認識到,如果不能把國家的體製搞好,個人生活取得改善和進一步提高是完全沒有保障的。

⊙、中產階級還很幼稚,對自己根本利益在哪裏不清楚。以為我隻要有一個房子,開豪華車,老婆孩子怎麽怎麽樣,就行了。實際上如果社會不完善的話,個人前途是沒有保證。另外就是因為窮怕了,他就奔自己,想自己那個小家了,公民意識不夠。公民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好歹都跟你有關,都是你的責任!

⊙、中國的股市很像一個賭場,而且很不規範。賭場裏麵也有規矩,比如你不能看別人的牌。而我們的股市裏,有些人可以看別人的牌,可以**,可以搞詐騙。做莊、炒作、操縱股價可說是登峰造極。“

⊙、在經濟學家裏麵我犯的錯誤最少。但是作決定的主要是政治家,不是經濟學家。

⊙、我一方麵持謹慎的樂觀態度;另一方麵又常常有危機感。

重要論文

吳敬璉在《經濟社會體製比較》雜誌2009年第5期上發表重要論文《論中國改革的市場經濟方向》。人民網2010年1月26日轉載。下麵是其中的最後一部分文字。

(節選)

讓曆史照亮未來的道路

30年的曆程告訴我們,隻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是順乎潮流、合乎民心的光明之途。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應當在以下方麵積極推進。

首先,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中國的改革開放源於1970年代後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思想解放是無止境的,在我國社會正在快步走向現代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趕上時代的潮流。更何況在近幾年“左”的思想的回潮中,若幹早已被黨否定的舊思想、舊觀念又力求利用人們對曆史和現實缺乏了解而重新流行起來,在部分人群中造成了思想混亂,亟待澄清。此外,還要進一步明確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現代市場經濟,避免由於缺乏統一認識導致的思想混亂和不準確的理解。因此,一些地方正在興起新的思想解放運動,要求衝破不適合於現代化發展和不利於社會進步的舊思想觀念的束縛,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

為了保證思想解放運動取得成功,需要營造自由和務實的討論氛圍,提倡具有不同觀點的人們理性思考,良性互動。市場經濟是一個利益多元化的共同體,因此,不應當采取“一分為二”、“階級鬥爭為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的辦法,用一個社會群體的利益壓製另一個社會群體的利益,而是應當讓各種合法的利益訴求都得到充分的表達,然後通過協商和博弈,形成社會共識和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隻有這樣,才是通向各個利益群體互補共贏和社會和諧的坦途。

其次,在經濟改革的實際推進上,需要從以下方麵作出努力。

一是實現尚未完成的產權製度改革。例如,與中國將近一半人口的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土地產權問題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宅基地等資產無法變成可以流動的資本。這即使繼續務農的農村居民的利益受到損害,也使轉向務工、務商的新城市居民安家立業遇到困難。

二是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完成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改製。當世紀之交國有經濟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應當進一步對國有大型企業改革進行攻堅的時候,改革的步調明顯放緩。不但在股權結構上一股獨大和競爭格局上一家獨占的情況沒有得到完全的改變,在某些領域中還出現了“國進民退”、“新國有化”等開倒車的現象。這種趨勢必須扭轉,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決定必須貫徹。

三是加強商品和服務市場的反壟斷執法和資本市場的合規性監管。在商品和服務市場上仍然存在的行政壟斷,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破除。在資本市場上,被稱為“政策市”、“尋租市”的痼疾並未得到根除,各類“內部人”利用信息優勢和內幕交易及操縱市場等犯罪活動,損害民間投資人的利益、大發橫財的情況也不少見。因此,必須端正思路,選好手段,加強合規性監管,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成長。

四是建立新的社會保障體係。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建立全覆蓋、多層次的新社會保障體係。可是十幾年過去了,由於遇到了政府內部的重重阻礙,這項極其重要的社會基礎設施至今還沒有建立,使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不能落到實處。其建設進度必須加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政治改革必須加快。

通過法治建設在各種權利主體之間正確地配置權力,規範政府的行為,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

需要著重指出,根據30年的經驗,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在於政府自身。要把計劃經濟時期的全能型政府改造成為專注於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型政府。這就需要政府,首先是黨政領導幹部要出以公心,割舍那些與公仆身份不符的權力。政治改革的任務,不僅是要減少和消除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行政幹預,使市場機製有可能發揮基礎性作用;更艱巨的任務,在於建設一個能夠為市場機製提供支持的法治環境。沒有這樣的製度平台,就難以擺脫公權不彰、規則扭曲、秩序紊亂、官民關係緊張的狀態,就難以使經濟和社會生活進入和諧穩定的正軌。

吳敬璉在《財經》雜誌2012年9月3日發表重要論文《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騰訊網、搜狐網、網易網、中國證券網、21CN財經網、天涯等各大網站於2012年9月3日轉載。下麵是其中的一部分文字。

“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於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製和幹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

社會評價

吳敬璉曾經提出中國股市“賭場論”,主張維護市場規則,保護草根階層生計,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是媒體和公眾眼中的學術明星。在2007年3月參加政協會議期間,他發表了一係列言論,從反對春運鐵路票價不上浮到主張城市拆遷不應按市場價補償等等,他的評論引發了很大爭議。

曾經被指責為美國間諜,透露中國的重要經濟數據CPI,(西方國家每個季度的經濟數據包括消費者信心指數都在政府網站公布),後來該指責被澄清。

吳敬璉以“敢言”著稱,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年逾八旬仍行走在鄉村之間,由他所帶頭成立的富民基金(樂平公益基金)為廣大農戶的生活帶來生機。

訪問台灣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大陸重量級經濟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7日上午在台灣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陪同下低調踏進民進黨。據悉,吳敬璉是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上任以後,第一位到民進黨拜會的具有半官方色彩大陸學者。隨同吳敬璉拜會民進黨者,包括一位研究員、助理研究員,以及一位國台辦官員。

另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說,大陸學者吳敬璉訪問民進黨,“顯示大陸不再把與民進黨交流當禁忌,是對台政策變化的訊號”。

報道稱,中國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9屆、第10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且有官方色彩。他7日拜會位於民進黨中央黨部的智庫,和民進黨人士會晤,且事後由民進黨中央證實,“則屬罕見”。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前台灣“陸委會”主委、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說,民進黨過去常與中國大陸一般智庫學者接觸,與吳敬璉這麽資深的官方智庫人員接觸,“是個難得的機會”,但不涉及“民共交流”。

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說,“吳敬璉是中國大陸的改革派經濟學家,到民進黨拜會很合理”;比較罕見的是過去多由中國大陸專攻台灣研究的學者訪問民進黨,吳敬璉並非台研學者,這點比較特殊。

中新網11月8日電 綜合台灣媒體報道,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說,大陸學者吳敬璉昨天(7日)訪問民進黨總部。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已證實此事,他表示能和吳敬璉這麽資深的官方智庫人員接觸,是個難得的機會。

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林濁水說,吳敬璉是大陸改革派經濟學家,到民進黨拜會很合理;比較罕見的是過去多由大陸專攻台灣研究的學者訪問民進黨,吳敬璉並非台研學者,這點比較特殊。

盡管台灣媒體在報道中多強調吳敬璉的“大陸官方學術單位成員”、第9屆和第10屆政協委員等身份。但民進黨方麵表示此次來訪不涉及“民共交流”, 林濁水提及,未來是否能打開民進黨與大陸的頻繁交流,將是觀察重點。

中國夢

與80後談中國夢

在2013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三屆年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跟80後們作了一次小範圍的溝通,相信吳老的很多觀點會對80後一代的成長有很多啟發。吳老說我不太覺得中國夢是一個新的問題,“中國夢”能夠實現的可能性,十八大給了我們希望。

吳老說:中國夢你可以把它概括為一些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可能是大多數的中國人,特別是一些有見識的中國人共同的。它表現在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那裏提到:獨立、自由、民主、統一。這好像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具有的中國夢。雖然有黨派的區別,但是實際上也許當時主要兩個中國政黨,他們自稱都是代表著這樣的中國夢。

  在1949年以後實際上也是一些基本的元素,還是大多數人具有的。隻不過在前三十年,達到時下中國夢,他走的路徑和後三十年有區別。前三十年希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建立一個計劃經濟,實現工業化,通過所謂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來實現中國夢。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覺得這條道路是實踐不了的。所以就有了新的實現中國夢的途徑。

  當然為了實現一個強大、富強、獨立的中國,它在前三十年要經過一個道路,經過一個道路是東方國家普遍都認可的,就是所謂的威權發展主義這麽一條道路。威權主義非常有權威的政府,在他的統帥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實現。發展主義,就是一切工作目標就是為了發展。在威權發展主義下實現。結果發現不行。還是要有一個市場經濟。

  中國夢到了世紀之交有幾個要點,有人把它叫做富強,還有人叫做富裕,民主文明,後來加了和諧。到十八次代表大會,又加了二十四個字又加了一些元素。比如說自由。所以我不覺得這是一個新的東西,特別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也許對於我們父兄那一代人都不是新的東西。

  但是十八次代表大會給人一種希望,它的可及性有了新的目標。特別是80年代改革以後,我們向這個目標前進的很快。但是又發生了新的問題。這個新的問題發生,它是這樣的。大概在了這個世紀之交,原來上個世紀就有的矛盾尖銳化。它主要的從經濟範圍的表現是資源的耗竭,資源用的太多,國內的資源就不夠用了。像很重要的資源石油,石油大部分靠進口,還有鐵礦石等等。第二就是環境破壞。像霧霾這樣的問題,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另外在社會方麵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腐敗。跟腐敗相關的一個問題,比如說貧富差距拉大。

  這個問題發生在什麽地方呢?對於這些矛盾從何而來,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像我們這些人的解釋是說因為我們的改革來到了。特別到本世紀初改革放慢了,甚至出現了停滯,所以這些矛盾越來越尖銳。還有一種完全相反的說法,就是因為市場化的改革造成的。而且十八大前一年左右吧,也許後一種觀點占了上風,於是就發生了一些領域的改革不但停滯而且是倒退。比如說在一些重要產業中的國進民退,還有法製受到了破壞。司法公正我們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就喪失了。我們建立法製國家是黨的十五次代表大會提出的,十六次代表大會作為進一步地推進。從我們的司法部門也做了一些改進。但是你看,從重慶這樣的事例來看,三長聯合辦案,都是公安局長、檢察長和法院院長一塊聯合辦案,三者是互相監督的。他聯合辦案,先就定了這個人是什麽罪,未審先定罪。我們這些年來,我們做的建立法製國家,做的好多工作雖然沒有到位,但是真是有很多的進步,這些進步都一掃而光。所以在十八次代表大會前的一年左右有很熱烈的討論。一方麵在討論中,人們認識真理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麵出現了一些事件。這些事件都說明,如果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的方向,它是絕不會有好結果的。不管從純的經濟方麵來說,還是從社會政治方麵。應該說在十八大前一年認識上有很大的提高。因為十八次代表大會它到底往哪裏走,這一點應該說它是明確做主流判斷就是要堅持市場改革這個方向的。另外在建立法製國家和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麵,也提出了一些方麵的要求。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能夠實現的可能性,十八大給了我們希望。可是這是不是能夠實現還是需要大家的努力。

2013年3月16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出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論壇,並發表“中國怎樣重啟改革”演講。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